- 北京起名网
- 公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公(Gō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四: 常用的说法是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君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得姓始祖:公衍、公为(见上)。
公姓历史发展
公姓姓氏起源
起源一
出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
周公旦 一、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 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定公姬宋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姬为,一个叫姬衍,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为、公衍。春秋后期,鲁定公的这位哥哥继位,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二、《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是记载公姓庆贺孩子出生百日的诗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很显然,这是一首祝愿并赞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
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则指周室东迁洛阳,史称“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发现过带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远。
三、公孙分支
有人认为公系公孙分支,但公孙与公姓族谱未曾记载。
起源二
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就有五十来个,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也有二十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原来冠有“公”字的复姓约有七十来个,在后面的姓氏略考中,将会逐一介绍,本书收考的主要有:公衍氏、公索氏、公为氏、公华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孙氏、公车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宾氏、公仪氏、公刘氏、公输氏、公敛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坚氏、公施氏、公荆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师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牵氏、公干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窦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单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闾公氏等等。
这些复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氏了。在中国除了公孙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车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干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韩国的公南氏、暴公氏这二十八个复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经难得一见了,但绝不能说不存在了。
然山东蒙阴公氏流传,除公孙之外,复姓公者皆有公姓演化而来。
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氏。
⑵.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氏者。
公姓各支始祖
公俭:宋朝蒙阴家谱记载,为汉朝主爵都尉。
公姓得姓始祖
公衍、公为。
公姓分布范围
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公姓在汉唐之间在山东蒙阴形成郡姓望族。
公姓家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明朝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公勉仁、公鼐及其家族。公姓仍以山东平度、蒙阴等地为多。公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苍山县、平邑县、沂南县、日照市五莲县、茌平县、枣庄市山亭区、青岛市莱西县、即墨县、泰安市马庄镇,范镇,省庄,北集坡,蒙阴县、集南市、新泰市、滕州市、菏泽市、费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浙江省的衢州市龙游县,江西省的南昌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东宁县、大庆市、哈尔滨市,山西省的临汾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延吉市,安徽省,北京市,河南省的洛宁市等地,均有公氏族人分布。
公姓姓氏迁徙
春秋后期,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
其中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
公姓馆阁世家
进士府邸 蒙阴公氏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
自公先生曾孙公勉仁开始,公勉仁、公跻奎、公一扬、公家臣、公鼐,公氏家族中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且出了公家臣、公鼐两位父子翰林,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共同谱写了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翰林牌匾 公鼐远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将领公海。明朝建立后,因公海是元朝将领,被遣送到辽东金州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四十,才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公守敬独自冒险越海,代父从军。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思念不已,终于渡海寻亲,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以“孝行”受到荐举,担任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从“军籍”登上了仕途。
公先先的孙子公恕考中贡生,担任河南固始县县丞,后官至御史。
公姓传统文化
公姓郡望堂号
郡望
括苍郡:
周公庙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
堂号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公姓家谱文献
山东蒙阴公氏二修家谱,(清)公元栋主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起第六次续谱。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蒙阴县图书馆。注:记汉朝主爵都尉公俭一脉。
公姓字辈排行
山东蒙阴公氏本原派字辈:“肇毓东方懋丕惟衍续绵允中怀敬慕尚式广宗传”;
山东蒙阴公氏新改派字辈:“兆毓东方茂丕维衍绪勉允忠怀敬穆商世广宗传”。
山东茌平公氏字辈:“振玉金发成”。
山东莱西公氏字辈:“权惠陵定 永仁洪士 云行书廉 用棽良志 本道国世 大明正立 文武之邦 伯仲叔季以日宪懋 秉光里必 时继宏元 仕廷成一”。
山东费县公氏字辈:“茂丕文延孝绵”。
山东泰安马庄字辈,忠信笃敬通,持志励行恒,有美斯彰显,实大自声宏。
公姓家族续谱
公氏家族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续谱,至2010年7月完成第六次续修族谱工程,历时五年多,成册二十八卷,成效斐然。记录在册的共计8万余人,散居于全国十二个省、七十多个县区。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山东的蒙阴、新泰、平邑、沂源、沂南、沂水各县,流寓籍居于东北三省及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广东等省和海外及港、澳、台等地区。
此次续谱,建立省内外续谱联系网络四十四个,基本查清了族人分居各地情况。不仅将族人名册归属明列清晰,重点是充实了有关先祖功德的大量资料,充实了族谱的内涵,使得公氏家谱更趋完善。
公姓宗祠楹联
四言
公爵启姓;
松阳阀阅。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竭忠规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公仲。下联典指公俭(失考)。
六言
家臣论夺情事;
孝与指陈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隆庆进士公家臣,号东塘,蒙阴人。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公鼐,字孝与,蒙阴人。由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时群小植援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引疾归,后落职。
七言
卫荆善居而享誉;
楚闾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称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闾的事典。白公胜作乱,欲立闾为王,劫之以刃。闾曰:“吾闻辞诸侯者,洁其行也。今子见国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义,不勇。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为也。”白公强之不可,遂杀之。
八言
家宰不为,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圣”,即孔子。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公仲连。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后任赵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门高足,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曹国宣公庶子公子欣时,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下联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传公子元为孔子弟子。
公姓姓氏名望
自公先生曾孙公勉仁(公鼐的高祖父)开始,公氏族人连续五世蝉联进士,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后辈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公跻奎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公一扬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
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
公鼐
公鼐,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浮来
公浮来小东园诗序 公浮来(公鼒)是公鼐之弟 ,字敬与,号浮来,是明朝山左诗坛的代表人物。
公仲连
公仲连,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赵国上大夫、政治家。
公皙哀
公皙哀:(生卒年待考),复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