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起名网
- 邓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邓姓,中华姓氏。来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注指汉水)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邓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河南是邓姓的发祥之地,南阳郡邓姓的开基始祖为邓况,在汉朝中叶,自楚徙居河南南阳新野,子孙一直以农桑为业。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邓姓达到顶峰,太傅高密侯邓禹是南阳邓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来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均为邓禹的子孙。东汉是邓姓最辉煌的时代,“邓氏自汉中兴,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计。”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因此,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唐宋时邓姓的主体已经跨过长江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邓姓始入台湾。
邓姓历史名人有:邓小平、邓颖超、邓子龙、邓恩铭、邓攸、邓世昌等。
邓姓历史发展
邓姓起源演变
部落名
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期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
金天氏说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邓氏。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曾封赐东夷族首领金天氏少昊一个有功德的儿子在邓地,世代繁衍并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个分支就姓邓。
姒姓说
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河南邓州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现在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
子姓说
武丁 为商朝皇族后裔。商王武丁灭掉姒姓邓国后,封其季叔曼于河北(今河南南阳)为邓侯,建立邓侯国。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子姓邓国尊周室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成为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避难改姓
此外,还有其他姓氏因避难而改姓等情况。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侯。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邓。
少数民族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记载: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邓姓得姓始祖
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的得姓始祖。商朝时,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至鲁庄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鼻祖。
邓姓迁徙分布
综述
邓姓发源于河南南阳古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早於汉代播迁入闽、粤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邓州。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於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於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广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邓州,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邓州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邓氏族谱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徵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
入台及散播海外
随着邓氏族人的不断外迁,在明代以后,台湾以及更南部的南洋地区开始有了邓氏族人的记载。
据《邓国邓姓邓人》记载,台湾《邓氏族谱》里说:“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这也是邓氏入台的较早记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纵观迁台邓姓,其籍贯多为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经过320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 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份。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
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鸦片战争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活跃,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或因外出求学,由此定居当地;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创办实业,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
(1)东南亚: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广东新会人邓泽如,1886年便随族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邓家让、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创办“新广东港垦场”。如今,邓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
(2)美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邓荫南,美国华人政治家邓悦宁,美国华人大法官邓心平,美国华人女政治活动家邓稚凤,著名桥樑设计大师邓文中。
(3)欧洲:伦敦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邓德仁;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在德国有邓光荣,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学校。在荷兰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
邓姓传统文化
邓姓郡望堂号
郡望
邓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阳,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阳、襄陵、长郡、陈郡等。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堂号
1. 南阳堂:南阳郡邓氏后裔多以此为堂号,多指南阳郡禹公后裔。南阳堂,祖籍: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居广东梅州梅县(古代程乡)松口。始迁祖:邓志斋(太乙公)。太乙公后裔多数以南阳堂为堂号。
2. 亲睦堂,江西萍乡三九公祠,祖籍:广东梅州。始迁祖:恭公,信公后裔。
邓太乙墓 3. 报本堂,祖籍:江苏无锡。始迁祖:邓尔瞻。
又一支,祖籍:江西萍乡遵化,始迁祖:邓兆挺。
4. 魁宿堂,出自东汉邓禹的故事。邓禹,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人,字仲华。从光武帝刘秀破王郎、王匡等军,名震关西。刘秀统一全国后,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邓氏后人于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时称"邓林材木",各守一艺,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艺堂"、"执艺堂"等。
5. 闻彩堂,祖籍:自赤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墟迁居(江苏丹阳)云阳东乡七里桥邓家桥。始迁祖:邓桂。
6. 敦睦堂,祖籍:常州府(江苏武进)。始迁祖:邓伯龄。
7. 崇孝堂,祖籍:祁阳城山头迁居渝北。始迁祖:邓登班。
8. 嗣藻堂,祖籍:湖北荆门象山。始迁祖:邓友义。原姓熊,祖籍孝感,入娶邓氏。
9. 角宿堂,祖籍:湖南湘潭。
10. 南阳堂,祖籍:湖南湘乡,衡阳等二十余县。
11. 思孝堂,祖籍:湖南湘乡义学地迁居湘潭上思乡,再迁西溪。始迁祖:邓伯壎。此谱支祖:邓仲高。
12. 一经堂,祖籍:湖南溆浦迁居安化。始迁祖:邓九章。
13. 登秀堂,祖籍:湖南永州迁居郴州。始迁祖:邓少卿,法行五七郎。
14. 十贤堂,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长圳迁居湖南湘乡。其子文敬公初居湘乡虞塘再迁邵东观山桥。始迁祖:邓学良。
15. 惇叙堂,祖籍:世居醴西南阳桥杉栋湾,迁居江西太和县,分徏永丰,再迁庐陵县旧市街。始迁祖:邓朝卿,字廷相。
16. 忠孝堂,祖籍:江西太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湘阴县,再迁湘乡长田建望光楼。始迁祖:邓大乐,字开疆,号乐只。
17. 毓修堂,祖籍:湖南善化迁居浏阳东滩头邓家山。裔孙荣显,再迁渡高坪。始迁祖:邓时鼎。
18. 壹经堂,祖籍:江西临江府淦县桃花溪迁居湖南常德,再迁溆浦。始迁祖:邓饱义,名连,字仲高。
19. 亲九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汉沙渡迁居湖南新田土桥坪,再迁湖南宁远县。始迁祖:邓材,行七郎。
20. 材林堂,祖籍:自江右吉安迁居楚胥宝郡邵东龙富塘角里。始迁祖:邓天俊,字奇才,号法通。
21. 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湘乡县茶冲塘。始迁祖:邓安宁。
22. 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迁居吉安府安福县,裔孙邓子诚,迁居吉水,再迁萍乡,又迁湖南沅江。笫四子邓绍禹从江西太和县迁居湖南衡州府常宁县南乡依陂洞上湾。始迁祖:邓梅魁。
23. 两秀堂,祖籍:从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始迁祖:邓德卿。
24. 南阳堂,祖籍:江西赤塘迁居湖南益阳,宁乡。始迁祖:邓祖献,字希贤,号哲人。
25. 三登堂,祖籍:世居新化金塘迁居安化县城西两重溪,清塘铺颜家坪。始迁祖:邓义伯,邓尧伯。
26. 遗经堂,祖籍:从江西吉水迁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大围盽,汉寿六甲。始迁祖:邓思明。
27. 毓秀堂,祖籍:从江西金谷县胜扬马头迁居江西新建县,再迁湖南长沙府浏阳杨梅河。始迁祖:邓时鼎。
28. 守艺堂,祖籍:湖南宁乡,沩宁枧坪。始迁祖:邓祥泽,学,业,仕,任,儒。
29. 执义堂,祖籍:湖南茶陵迁居湘潭严冲。始迁祖:邓信。
30. 五义堂,祖籍:河南南阳郡新野县迁居江西南昌府上高儒里。始迁祖:邓遐。
31. 南阳堂,祖籍:广东嘉应州蓼陂迁居袁郡万载枫梓里。始迁祖:邓永柱,字承彬。
32. 绳武堂,祖籍:大陆迁海外孙墓邓氏。
33. 崇本堂,祖籍:大陆迁海外。
34. 冠云堂,祖籍:大陆迁海外。
35. 安定堂:以望立堂。
36. 高密堂:以望立堂。
37. 平阳堂:以望立堂。
38. 长沙堂:以望立堂。
39. 洛阳堂:以望立堂。
40. 宜春堂:以望立堂。
41. 南雄堂:以望立堂。
42.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43.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44. 东汉堂,在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
45.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邓姓史话 46. 云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
47. 九睦堂,湖南长沙金圫邓氏。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
48. 仁豪堂,今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茶林镇邓家大院通用堂号,为湘川邓氏太五郎后裔一脉。
49. 爱德堂,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
50.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县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
51.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
52. 敦伦堂,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 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 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53. 武威堂、汝南堂,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54. 敦本堂,崧峰(友兴)敦本堂世袭源流: 吾离--子春--琅--敏--惠襄--信--郏--昴--子丹--大符--燧威安--严嘉--韦--知可--黠--彰熙--佑进平--子愉--邦惠--蔚--志敏--文升--子周--贵俦--长巨--七郎--受宗--肇--宝辉--相--良仁--罗郞--张郞--云陆--熙东--茂则--允济--斯立--俊善--再初--任亨--豫恭--盛均--霁云--公绪--怀素--楚材--殿邦--文--记录--愿郞--战儿--凤祥--危郎--克行--伯宗--时槐--敬福--惟怀--岐彦--飞鹏--春官--仁牛郞--金--学恭--义宣--荣--郁良--世隆--节温--玉杨--裕--声朝--音伟--玉成--继元--汉叔矿--永浩--晏宁夫--明清--国湄--承灏--京议--洵美--镒向荣--公省--大猷--宗衡--星榜--阳选--邵高--子玉--赤诚--升国基--雯美--灵再荣--与良廷--景源--千三郞--成可--仲荣--原亨--友兴(崧峰)
参考资料:
邓姓宗祠楹联
元朗屏山邓氏宗祠
黄埔区庙头乡邓氏宗祠
元朗厦村邓氏宗祠
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南阳世泽;东汉家声。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
同上。
云台列首;谏院知名。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祐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阳世泽;税院家声。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後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鞠躬恍觉祠门隘;诚益顿忘市井喧。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
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号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
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参考资料:
邓姓家谱文献
12412【辽宁本溪】邓氏谱册一卷 民国元年(1912)石印本 辽宁本溪市山城子乡朱峪村
12413【江苏常州】潞城邓氏宗谱四卷 (清)邓瑞甫 邓善培等继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2414【江苏常州】潞城邓氏宗谱六卷 (清)邓川大 邓三宝等重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日本 美国
12415【江苏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邓源昌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五十四册 美国
12416【江苏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邓隆福等重修 清光九绪三十年(190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北图
12417【江苏无锡】邓氏宗谱□□卷 民国报本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 注:其中记事至民国三十二年。
12418【江苏吴县】洞庭明月湾邓氏续辑宗谱四卷首 一卷末一卷 (清)邓若木等续辑 清嘉庆七年(1802)活字本 四册 北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江苏苏州 市博
12419【浙江嵊县】古剡邓氏宗谱三卷 (民国)邓国珍等修 民国七年(19l8)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平山乡礼义湾
12420【浙江常山】隆兴府邓氏宗谱六卷 (民国)曾获重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和尚弄村(存卷1、2、6)
12421【安徽】宣城邓氏族谱不分卷 (清)邓洪勋等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萃涣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2422【江西萍乡】萍邑邓氏三修族谱 (清)邓俊瑚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12423【江西万载】邓氏家谱 (清)邓俊瑚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12424【江西奉新】城南邓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邓钰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901)树德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2、4)
12425【江西奉新】城南邓远斋公支谱四卷 (清)邓长龄等纂 清同治四年(1865)世德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卷2)
12426【江西丰城】邓氏重修族谱 (明)邓子龙略述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江西丰城县博 影印本 云南师大
12427【江西吉水】邓氏族谱 (清)邓辅贤序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一册 台湾
12428【江西】邓氏重修族谱 清道光间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4)
12429【江西】邓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邓达上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1-4)
12430【江西】邓氏宗谱 (民国)邓运鉴修 民国十九年(1930)继述堂刊本 江西图(存一册)
12431【江西】邓氏族谱□□卷 清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4、6)
12432【江西】江右邓氏族谱□□卷 南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3、4、8、9、13)
12433【江西】邓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7、11)
12434【河南固始】邓氏世系 (清)邓炳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钞本 一册 台湾
12435【湖北黄陂】邓氏宗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邓卓汉总纂 邓心鉴协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4-9、11、13-15、19-24、 27-32、34、36、37)
12436【湖北新洲】南阳邓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邓执春 邓安信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四方村
12437【湖北新洲】邓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邓八松 邓茂陔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双河乡曹寨村
12438【湖北大冶】南阳堂邓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邓守真重修 民国六年(1917)敦本堂石印本 六册 南开大学
12439【湖北崇阿】邓氏大同宗谱十二卷 (民国)邓开先总修 邓森林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湖北崇阳县蔡墩乡雅安村
12440【湖北荆门】邓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邓承隽修 民国十年(1921)嗣藻堂石印本 五册 人民大学
12441【湖北江陵】邓氏族谱四卷 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五册 上海图
12442【湖南】邓氏三修谱牒十卷 (清)邓孟樵 邓介夫编修 清光绪八年(1882)角宿堂刻本 十册 广东中山图 注: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12443【湖南】邓氏聊谱初辑□□卷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3) 注:散居新宁、武冈等地。
12444【湖南】邓氏联谱初辑六卷 (民国)邓茹真 邓次鞠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南阳堂排印本 六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湘乡、衡阳等二十馀县。
12445【湖南】邓氏四修家谱□□卷 (清)邓祖赞 邓代端编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2) 注: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12446【湖南长沙】邓氏族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邓笃琴修 清宣统二年(1910)邓氏南阳堂木活字本 三十五册 南京大学
12447【湖南宁乡】宁昌邓氏重修支谱不分卷 (清)邓祖永序 清雍正元年(1723)杖策堂刻本 一册 湖南图
12448【湖南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邓松礼 邓义炳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9)
12449【湖南宁乡】邓氏三修支谱□□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
12450【湖南湘潭】中湘邓氏四修谱牒十卷 (民国)邓荟霖 邓楚卿编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角宿堂刻本 十册 北图 广东中山图
12451【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卷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
12452【湖南湘乡】江口邓氏族谱五卷 (清)邓瑶浦 邓玉瑛修 邓庄衢等纂 清道光十年(1830)杨福星刻木 湖南图(存卷l)
12453【湖南湘乡】板山邓氏支谱□□卷 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0)
12454【湖南湘乡】西溪邓氏族谱□□卷首三卷 (清)邓垂蒙 邓垂治修 邓前儒编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7、9-11、首三卷)
12455【湖南湘乡】板山邓氏族谱□□卷 清光绪五年(1879)高密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4)
12456【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卷首 二卷 (清)邓续维修 邓续观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2457【湖南湘乡】西溪邓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 (清)邓世慎 邓福拍等修 邓泽佑等纂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湖南图(二部,又一部存卷首、4、6、9、10、16)
12458【湖南湘乡】西溪邓氏族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2)
12459【湖南】湘乡邓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邓良弼等修 邓运昌等纂 民国十八年(1929)南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2460【湖南】湘乡邓氏芢房七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七修族谱委员会纂 民国三十三年(1944)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12461【湖南衡阳】岐山邓氏宗谱 (清)邓文壁续修 邓经辑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一册 南开大学
12462【湖南华容】邓氏族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邓松涛纂修 民国六年(1917)锦文堂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3、4,又一部存卷首1)
12463【湖南桂东】流源邓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邓凤周 邓飞黄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江西吕友文堂刻本 十册 广东中山图 注:又名《邓族南阳堂五修谱》。
12464【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 (清)邓楚选等编辑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465【湖南桂阳】邓氏宗谱 (民国)邓桂林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466【湖南新田】邓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邓明荣等重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雍睦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2467【湖南蓝山】邓氏族谱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湖南蓝山洪观乡
12468【湖南武冈】邓氏续修族谱□□卷 (清)邓彦臣等修 邓首登编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2469【湖南武冈】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 (民国)邓执中 邓鲲生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两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12470【湖南新宁】邓氏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邓壁辉 邓鼎南修 清光绪元年(1875)集文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12471【广东】增城大埔心邓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邓秀峰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美国
12472【广东】番禺市桥房邓氏荫德堂家谱不分卷 (清)邓国献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473【广东南雄】南洋堂邓氏联修族谱 民国十年(1921)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474【广东三水】邓氏族谱不分卷 (清)邓达珩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翰元楼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12475【广东三水】邓朝仪大夫家谱不分卷 (民国)邓维岳等修 民国八年(1919)广州宝珍楼刻本 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12476【广东顺德】邓永锡堂族谱五卷 (民国)邓廷梅编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12477【广东】开平获龙翟离祖[邓氏]族谱摘略不分卷 (民国)邓润等修 民国间写本 一册 美国
12478【广东新会】邓氏族谱五卷 (清)邓树勋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同治十三年(1874)钞 本 二册 广东中山图
12479【广东东莞】邓氏发祥祠世系不分卷 (清)邓栩昌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480【广东东莞】邓氏开宗族谱源流考不分卷 (民国)邓步云修 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481【广东东莞】茶山邓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邓仪辉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刊本 美国(存卷1-3)
12482【广东四会】邓氏族谱一卷 广东四会县威整乡
12483【广东四会】邓氏族谱一卷 广东四会县邓村乡
12484【广东】邓氏族谱不分卷 (昆国)邓瀛波述记 民国八年(1919)序 一九七一年传钞本 一册 美国
12485【广东】邓氏历代统系表 写本 一册 美国
12486【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十卷 (清)邓廷洞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十贤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2487【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四卷 (清)邓盛昌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贤堂刊 民国十三年 (1924)续刊本 六册 南开大学
12488【四川长寿】邓氏宗谱六卷 (民国)邓馀封撰 民国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四川长寿县葛兰缜燕洞村邓家湾
12489【四川江北】邓氏族谱十二集 (民国)邓步矩 邓正卿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江北邓氏宗祠石印本 四川重庆市图(存三集)
12490【四川广汉】邓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五年(1926)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2491【四川简阳】邓氏族谱一卷 (民国)邓培莪纂修 民国十年(1921)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2492【四川眉山】邓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邓炳曮 邓鹤林等纂 民国三年(1914)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493【四川仪陇】邓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2494【四川广安】邓氏分谱一卷 (民国)邓绍明纂 复印民国三十八年(1949)稿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
12495【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 (清)邓云从纂 清光绪十五年(1889)首宿堂槐荫书屋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2496【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 (民国)邓自菱 邓兆淞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邓氏雍睦堂石印本 七册 四川图
12497【香港新界】邓氏族谱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钞本 一册 美国
12498【香港新界】邓其璠族谱不分卷 (清)邓士楫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767)钞本 一册 美国
12499【香港】新界邓氏族谱序 (清)邓垂范等修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序钞本 一册 美国
12500【江西】清源邓氏重修族谱 (192?)邓金保等修 木刻本 一册 江西临川【广东】信宜邓氏重修族谱 (1986)邓文锦修
注:以上为部分家谱,根据各地家谱文献整理。参考资料:
邓姓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邓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排在五十九位;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邓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邓姓古代
朝代
姓名
祖籍
身份
简介
商末周初
邓九公
名将
原为殷商三山塘关总兵,曾领兵讨伐过西周,后来因为不满商纣王暴政投靠西周,为西周开国功臣,死后封神青龙星,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邓家门村祖神庙有其画像,被当地邓姓尊为祖神。
西汉
邓通
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
商人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东汉
邓禹
南阳(今河南新野)
名将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三国
邓芝
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名将
邓禹的后裔。蜀国大将军。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为邓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三国
邓艾
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
名将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东晋
邓攸
平阳(今山西省襄汾)
大臣
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元代
邓牧
钱塘(今浙江杭州)
思想家
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明代
邓子龙
丰城(今属江西省)
名将
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清朝
邓石如
安徽怀宁
篆刻家、书法家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清朝
邓廷桢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
名将
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姓近现代
政治、军事、科学
邓世昌 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荫南(1846-1923),原名松盛,字有相、荫南,排行三,又称邓三,广东开平人。他是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杰出代表, 1929年1月,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遗着编入《荫南文存》。
邓恩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颖超: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
邓子恢(1896—197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
邓华(1910~1980年):原名多华,字实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
邓铁涛,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邓仲元,(1886~1922),广东惠阳人, 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革命家,烈士。
邓仕俊(1918—1993),原名邓仕金。四川省通江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龙翔(1913—1979),江西庐陵(今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邓家泰(1914——2003年),湖北省荆门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升中将。
邓东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克明: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锡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
邓逸凡(1912~2004), 广东兴宁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邓力群(1915-2015):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办公室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组长,《红旗》杂志常务编委、秘书长、副总编。
邓军林:国民党少将。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
邓咸欢:国民党陆军一级少将,抗战英雄,黄埔军校杰出校友,黄埔军校16期毕业。
商
邓文钊(1908年—1971年),广东长乐(今五华)人。193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获经济硕士学位。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北银行华人经理。
文、教、卫、体、宗
邓拓(1912-1966):新闻家,政论家,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邓超:娱乐明星
邓婕:影视艺人
邓琳琳: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安徽利辛邓氏后裔。
邓亚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邓丽君 邓散木,现代篆刻家、书法家。上海人。著有《篆刻学》等。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台湾女歌手。
邓紫棋(G.E.M.),原名邓诗颖,香港歌手及演员。
邓姓人口分布
历史上邓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邓姓大约有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当时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5.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四川,这三省邓姓大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广东、河南、广西等地。当时的湘、赣、川是邓姓聚集的中心地区。
明朝时期,邓姓大约有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邓姓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邓姓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湖北等省。江西为邓姓第一大省,约占邓姓总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闽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当代邓姓的分布和图谱
根据2006年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数据,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邓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重庆、广西、江西,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邓姓人口。广东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19%。粤桂湘、川渝成为邓姓的两块主要的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邓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迁移。
邓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粤桂湘、海南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东北、江西南部、福建西端,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达2%以上,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5%,居住了大约60%的邓姓人群。在四川北部和西部、云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湾、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江苏大部、安徽大部、豫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吉东部交界地区、黑吉西端与内蒙交界地区,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间,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6%的邓姓人群。
邓姓古籍记载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曰:邓,出南阳、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壹作季)父于河北(壹作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急就篇》注:殷时邓侯吾离曼之国,以邓为氏。澍按:邓侯吾离朝鲁,在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何得云殷时乎!黄帝将有邓伯温,是邓姓不始于吾离。
《华夷图》云:仲康子徒都邓。
《路史》云:其支封邓有邓氏。又邓氏冒梁姓者,桓帝邓后,讳猛女,本郎中邓香之女,母宣初适香,生后,改适。《梁纪》后少随母居,冒姓梁氏。梁冀诛,帝恶梁氏,改姓为薄。后因有司奏复为邓氏。见《皇后纪》。又李氏改邓姓者,南唐李从镒,后主煜之第八子,封于邓为王。宋太宗初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之,而以父封国为氏。其后有官楚之义陵者,遂家焉。
《路史》又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后有邓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