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起名网
- 林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 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 ,“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 在民间,比干一直被尊为“文曲星”。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 ,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林姓历史发展
林姓主要源流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5-7]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林姓得姓始祖林坚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自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字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
③源自满族改姓: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林姓得姓始祖
林坚,得姓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因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四个侍女逃到牧野避难。她们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后来,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取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
林姓迁徙分布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北方人的“老家”其实在南方。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亦有从北往南迁徙的说法,如有说法认为先秦时期,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比干画像 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 [14-15]
西汉时期,林氏家族渡过黄河,开始向山东济南迁徙。到了西晋,济南林氏家族一支往四川成都迁徙,一支往江苏徐州迁徙。
西晋末年,林礼随子林隶迁居徐州下邳,成为下邳林氏的开基者。
林隶的长子林懋有六个儿子,其世代子孙在下邳(治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之梓桐乡一直居住下来,成为徐州之冠族。林懋也因此被奉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这支林姓人后裔仍以“下邳堂”作为堂号,使用“派出下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等作为堂联。
林隶次子林禄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奉命持符节守晋安,为晋安林始祖。入闽始祖林禄继比干、林坚后,树立起第三块里程碑,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
林禄的第4代曾孙林格,在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定居今天的城厢区霞林棠坡,成为入莆始祖。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
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传十五世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阙下林始祖)、披(九牧林始祖)、昌(游洋林始祖)。
阙下林:阙下林源于唐贞元年间的孝子林攒,韬公,万宠公长子。欑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宋朝时,林攒的后裔林杞任知州,他的九个儿子也是知州,称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
“金紫林”:从林禄十八世孙台州知州林沙算起,这一支派有林晖、林英、林悦、林光朝4人在朝为官,均获朝廷赐“金紫”,被称为“一门四金紫”。荔城区北高张城、黄石定庄、秀屿区埭头英田林氏族人同出林沙派下,他们以“忠义”家风传世。
九牧林:开派始祖林披,万宠公第二子, 堂上供奉的林氏九牧先祖壁画 字茂彦,莆田县西天尾(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
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1-2]
游洋林:林昌,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家”。林昌为游洋林家始祖。宋初,游洋林一支由林居裔为首在仙游县游洋百丈岭揭竿起义,受到朝廷镇压, 后来分别迁入浙江 泰顺、漳浦、尤溪等地。后裔林石再辗转迁入台湾,在台湾台中县雾峰定居。 “游洋林”后裔林和义迁居漳州漳浦路下,分衍“路下林”一系。路下林始祖林和义,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五寨埔坪社迁移到台湾的林石繁衍雾峰林家一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共14万多人丁(不含外迁人口),占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县有90000多人,芗城1800人、龙海市4318人,云霄县2375人、诏安县140人、东山县9857人、平和县35811人。
莆田林氏的后裔,还曾在历史上短暂地称过帝。原来南朝陈时,居住在莆田北螺(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的林英迁居今江西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林士弘。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林士弘随同乡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在鄱阳湖大败隋军。后来,林士弘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林士弘战败投降,后退守到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就病死了。林士弘的楚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7年。楚国消亡后,林士弘的家族逃匿在浙江杭州山中,改姓为“柴”,后裔迁居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即是林士弘后裔。
除了在历史上出现两位皇帝,莆田林氏还有两位圣人载入史册。林家的两位圣人分别是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教祖林龙江,他们都是九牧林的后裔。在荔城区西天尾龙山,至今还有一座建设于唐代的林氏九牧祖祠。祖祠大门正中嵌着明成化进士周瑛书写的“九牧祖祠”石额,左右悬挂着“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堂联。堂上供奉的是林氏九牧先祖壁画。
莆田林氏有四个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还有一支游洋林,后迁往漳州。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迁往台湾雾峰,称为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林姓入闽主要分为四期:一是东晋明帝太宁三年,禄公奉敕守晋安,其后裔在八闽繁衍,是闽林的主流派 ;二是唐高宗时随陈政入漳的浦南林;三是唐末随王潮从河南光州入闽的固始林;四是宋初由房州辗转入闽聚居闽西的柴林。闽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禄公,因匡扶晋室,建立功勋,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泉港涂岭)。其后裔世居莆田,至唐开元年间,晋安十五世万宠公,生三子:长韬公为阙下祖;次披公为九牧祖;三昌公为游洋(雾峰)祖。其后裔繁衍,广布国内外。
时至今日,闽、台、两广、海南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这就是对闽林世系"九牧传芳" 渊源的概括和真实写照。
韩国林氏共同的先祖名为林八及,唐朝时从惠安彭城渡海出国避祸,漂泊到新罗国(今韩国)江华湾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万韩国林姓人口。
林姓人口分布
林姓人口分布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38%)、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泉州林姓第二多。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17-18] 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8.4%,A型占28.5%,B型占25.8%,AB型占7.3%。
林姓传统文化
林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济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晋安郡、西河郡等。
堂号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西汉宣帝时,林遵为博士,官历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西河堂:东周时,林氏三十六世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赵五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为堂号。
九龙堂: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称为“九龙”。
九牧堂:(九牧林)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林姓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上联典指林皋,战国时赵国宰相,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字纬乾,莆田人。
九龙衍派;双鹤入云。
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林皋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
梅鹤风标;露鸟孝瑞。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鹤高风。
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死后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务本家声。
林姓族谱(4张) 全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林放,为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金门羽客;和靖高风。
上联典指宋朝林灵素,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门羽客”。下联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御夷励志;助夫解围。
上联典指清朝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朝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五言通用联
若问梅消息;且待鹤归来。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
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林皋事典。
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力主禁烟。
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尘。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事典,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
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
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 林默
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此联为清代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
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
挽比干联
剖心明忠赤,精神赫赫齐穹壤;忠谏救国颠,烈气飘飘凛雪霜。
天地同流,为万世谏臣之祖;凛然正气,显历朝忠烈之名。
林姓家谱文献
林姓字辈排行
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高瞻辉百粤永世建奇功
林姓姓氏遗存
故居
陵墓
林姓纪念活动
林氏每两年举办一次恳亲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宗亲会议,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林氏宗亲加入。
在福建省南安市内厝,每年在农历十月廿五举办比干殉国的纪念活动。在比干出生地河南的卫辉,则在四月初四举办诞辰纪念日,形成南北春秋两祭的格局。
1994年起,南安官桥内厝发起成立了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开始深入研究林氏源流,协助各地林氏寻根问祖。韩国林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林香淳介绍,在韩国江华湾平泽地面,也有石碑和林八及铜像。中韩之间,石碑彼此遥相呼应。每年春天,韩国的林氏宗亲都会在铜像处举行祭拜活动,韩国林氏还多次到泉州参加祭祖活动。
韩国林氏分别在2001年、2004年,在彭城护海宫前竖立两方石碑。用中韩两国文字写有“千年溯源万里寻根”,以及“唐邵州刺史蕴公玄孙、新罗(韩国)林氏都始祖八及公渡海处”等内容。
2012年4月26日,由河南省台办、中新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系列专题片《追寻台湾人的祖源》在河南濮阳县张挥公园正式开机,从林姓姓氏起源地开始拍摄到闽浙地区,再到台湾地区。2012年5月19日,该专题片在莆田拍摄,追寻台湾林氏的迁移轨迹,揭示台湾同胞与大陆中原地区史源相通、血源相亲、一脉相连、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2015年5月21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内地的2000余名林氏后人齐聚河南卫辉,纪念比干诞辰3107周年。同日,比干圣像被抬入广场,首度巡游,继而接受各地迎请。
2018年1月3日,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
2018年5月13日,来自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结盟重庆林氏共谋一带一路(2张) 四川林氏宗亲会﹑四川泸州林氏宗亲会﹑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等地林氏宗亲代表近200多人在重庆铜梁区参加重庆林氏宗亲联谊会,共谋"一带一路"共创辉煌。
马来西亚准拿督林金华,林永源,林良发,马来西亚丹斯里林福山局绅,四川林氏宗亲会林翼,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西南大学教授、鹏盛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鹏,重庆市铜梁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何建伟致欢迎词,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会长林辉明,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林克,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林荣川,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林俊,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林开旭,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重庆九牧林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辉江,四川林氏宗亲会林圃教授,四川泸州林氏宗亲会会长林锡成,四川林氏宗亲会林西,重庆林氏文化促进会总顾问林达开应邀出席联谊会并先后发言。
林姓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 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28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23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34位。
历史上,林姓著名人物主要有:
林姓人口统计
据腾讯·大闽网2014年12月17日显示,韩国有180万林姓后裔;在台湾,林姓人口也达120多万人,是当地第二大姓氏。
林姓研究考证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晋安世谱”校正·序》 云: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相赵者始居九门。秦并赵,徙齐郡、邹郡。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林氏,其后也。”
《姓氏考略》 引 《路史》 亦载: “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
《姓氏考略》 注引 《风俗通》 云: “‘林放之后’。林放为春秋时鲁人,字子立,尝问礼之本,孔子以 ‘大哉’ 称之。”
《魏书·官氏志》 云: “丘林氏改为林氏。” 丘林,《郑通志》作“邱林”。
《开元录》 云: “今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唐所置建州有二: 一在今福建境内,故治即建瓯县;一为唐渤海置,属率宾府,故城在今吉林敦化县,即满族初起之鄂多理城。《开元录》所指之 “建州”,当在福建: 且疑“蛇”,当即后世之 “畲” 族。